【现象】每年雨季,积水内涝成为不少城市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水弹性城市的提出为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此前,广东省广州市出台水弹性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形成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建立健全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和日常管养长效机制。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的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换句话说,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拥有非常良好的“弹性”。
近年来,不少地方有序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在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江西萍乡,超八成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逐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整体目标;在吉林白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困扰城市发展的缺水难题得到解决,昔日的“风沙城”正发展成为东北“水乡”。随着海绵城市的推广普及,慢慢的变多的地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始重新审视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从长远来看,海绵城市不仅仅可以治污蓄水,还可以构建良性的生态运行体系,“让城市融入大自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调蓄、净化,营造出与自然相容的生态景观;城市公园、林荫绿带等场所,创造了更优质宜居的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之城,才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最终目标。
也要看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涝,个别地方预防和应急工作存在不足;针对海绵城市的设计建设,少数地方还有贪快求全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离不开持久的耐心、科学的精神、系统的办法。持续将海绵城市建设推向深入,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才能慢慢地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提出,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吐纳”,营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建设高品质的现代都市,才能把良好生态环境打造成为人民生活品质的增长点、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实现美丽宜居、幸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