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伟人故里、川东门户”之称的广安,是川渝合作示范区和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城市,肩负着“保护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历史使命和“谱写广安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篇章”的人民所愿。
广安市始终将水弹性城市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和发展机遇,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实践。2016年,广安市获批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22年又成功入选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在建设西南滨江台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典范的道路上持续奋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广安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成效显著。2024年,城南老城3.7平方公里片区焕新升级,“路平灯亮、水畅景美”的生态宜居环境获市民一致好评;前锋区体育运动公园透水旱喷广场、渠江红滩音乐公园延时调节塘等海绵公园绿地,实现“雨天蓄水、旱天亲水”的双重效益;西溪河沿岸生态治理示范项目以“五水共治”为引领,协同推进賨城里综合体、夜景、游船等“水文化”公共服务建设,2025年春节单日客流超10万人。调查显示,群众对广安市水弹性城市建设满意度达98.67%,“会呼吸的城市”正成为广安市新名片。
高位统筹强机制,压实责任促落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水弹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先后25次召开专题调度会,研究解决水弹性城市建设项目推进、资金保障等核心问题。二是设立专门机构。组建市水弹性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成立3个工作专班专职推动,聘请4名专家驻场指导,形成“机构+专班+智库”的统筹推进体系。三是强化考核问效。建立“周总结、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多层级协调推进机制,累计开展现场督导490次、印发通报21期、督办提醒18次,连续3年将水弹性城市建设纳入市委绩效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广安市“水弹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机制”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弹性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成为全国入选的15项经验做法之一。
制度创新强保障,标准引领促规范。一是立法保障筑基。出台《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在规划编制、建设管控、运行管理等方面强化海绵城市刚性约束,强化华蓥山、西溪河等城市及其周边自然生态空间保护和利用。二是标准体系赋能。修编《广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发布《建设工程海绵城市源头控制设施设计规程》等2项区域标准,创新开孔路缘石等设施本地化设计参数,规范当地水弹性城市设计标准。三是全周期管控提质。出台《关于做好广安市水弹性城市项目建设全过程管控相关事宜的通知》等规划建设管控制度17项,将水弹性城市管控要求与现有项目规划建设程序有机融合:规划环节协同审查,依托规划专委会审查,强化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与自规部门协同方案联审;设计审查多专业融合,要求海绵专篇与排水、景观等多专业同步审查,将海绵专篇审查意见作为施工图审查机构要件,避免各专业不协调,解决图审机构多关注海绵指标忽视海绵设施作用发挥的弊端;施工全套工艺流程常态监督,将水弹性城市相关联的内容纳入质监主管部门监督范围,建立“督导—整治—核实”项目闭环督导机制,强化建设质量管控力度;竣工验收守住底线,将海绵指标作为竣工综合验收的必备要件;最终实现海绵项目从土地供应、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验收备案到运维管理的全链条闭环管控体系。
智慧赋能强管理,技术助力提韧性。广安市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智慧管理体系,全方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韧性。一是信息管理。建立排水系统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搭建水弹性城市建设电子地图,智慧管理海绵项目、排水管网、建设成效等数据,全方位展示全市海绵设施分布及基本情况,全生命周期管控海绵项目建设流程。二是实时监测。精准探测地下雨污水管网1353公里,建立城市排涝基础设施数据库,布设雨量计、路面积水仪、流量计等304套监测设备,通过“电子眼”远程实时监测城区地下雨污水管网运作情况、城市内涝积水实时情况,为广安防汛减灾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数据支撑。三是智慧调度。基于大数据模型和气象数据,提前2小时模拟城区积水风险,运用“智慧大脑”提前预警、实时调度、汛后总结。2024年累计发布预警350余条,应急抢险200余人次,用机械设备20余台,成功处置10个易涝点,推动城市从“治水”到“智水”的转型升级,城市排水韧性不断的提高、地下“生命线”逐渐畅通。
多维宣传创氛围,全民参与聚共识。广安市创新构建“专业培训+公众科普”双轮驱动宣传体系,推动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一是强化人才技术培养和训练。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定期外出考察、邀请专家培训),同时将水弹性城市相关知识纳入小平干部学院党校培训课程,系统提升行政、设计、施工、运维等各类人员水弹性城市技术水平。二是多渠道常态宣传。着力打造并免费开放水弹性城市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动画演示、微缩模型、实景展示、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向市民讲解水弹性城市技术原理和广安水弹性城市建设思路及成效,让市民直观理解水弹性城市理念,切实感受水弹性城市建设带来的城市人居环境变化;通过广播电视、抖音、报纸、短信、宣传屏等媒介常态化宣传报道水弹性城市,在城区及各县(市、区)重要街道大型户外LED电子显示屏和公交站等公共空间宣传水弹性城市标语,定期开展“海绵”进公园、小区、学校等线下宣传活动,强化海绵城市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引导公众真正理解、认可并支持海绵城市建设。
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聚焦城市自身雨水问题,结合长江水生态保护的流域站位,统筹推进城市洪涝、污涝治理,通过示范片区引领带动全域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4年,城市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以上,56%的排水分区达30年一遇(原5年一遇),27处历史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长江支流渠江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持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因此显著增强。
梯级滞蓄统筹城市洪涝治理。广安市立足三级台地地形特征,因地制宜构建“外挡洪水、内疏河道、分级滞蓄、管网排放、源头削峰、系统治理”的梯级滞蓄体系。一级台地,由于城北老城区紧邻渠江,地势低洼,存在洪水入城和排水顶托问题,统筹堤防建设与滨江缓冲空间保护利用,增加弹性空间实现外挡洪水。二级台地,以城南等区域为主,存在河道排水能力不够、大型调蓄空间利用有限、排水管网雨污水合流及混错接严重等问题,雨天易出现积水与溢流,对此系统开展河道生态综合治理、片区雨污水分流和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实现污涝同治。三级台地,以协兴等新城片区为主,重点保护山体、洼地等自然生态空间,尽量将本级雨水控制在本地,减轻对城市下游的压力。
示范片区引领全域海绵建设。广安市在水弹性城市建设中按照“干一片、成一片”原则,以排水分区为基础,坚持问题与目标导向结合、新旧城区兼顾,选取问题短板突出、城市特色明显、项目集中且可操作性强的排水分区,连片打造五大重点示范片区,包括广安区城南污涝同治老城改造示范片区、广安区城北洪涝统筹老城改造示范片区、前锋新老城协同水弹性城市建设示范片区、神龙山组团梯级滞蓄水系统健康循环新城示范片区、小平故里生态保护海绵宣传教育示范片区,借此引导带动华蓥市等各县(市、区)、园区以及牌坊村、金安村等城乡一体化水弹性城市建设。
广安市在水弹性城市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统筹考虑现状问题、场地条件、经济可行性、公众合理诉求等因素,成功探索出一套适用于西南滨江台地城市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在老旧街道维度,针对西南城市老旧街道都会存在的道路狭窄、绿化空间不足、径流污染控制不力、老城风貌不佳等问题,广安市提出了“离线式生物滞留带”解决方案。这一经济适用、维护方便的源头雨水管理措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巧妙设计,利用传统市政道路雨水口作为生物滞留带溢流出口,既减少工程量、节约投资,又避免溢流井与绿化带景观冲突;二是便于运维,生物滞留带入口定制化的导流槽和沉泥槽,既能提升收水效果、拦截沉积污染物,还便于清理维护;三是环境提升,连通树池增加了绿化空间,结合植物景观搭配,实现老城环境“大提升”,成为广安老旧街道城市更新+海绵的示范做法。根据会展街实际监测数据,2024年7月5日降雨量56.9毫米,“离线式生物滞留带”出口未监测到出水,径流污染、得到一定效果削减;2024年5月18日降雨量18.4毫米,道路总出口降雨总量削减70.71%、雨峰延后70分钟,源头减排和污染控制效果显著。
在新建小区维度,广安市结合开放式社区理念和水弹性城市建设思路,着力打造开放式海绵型社区,推进人文型水弹性城市建设。广安凤栖澜庭等新建小区将临街绿化带与小区联动设计建设,共同打造开放生态海绵公共空间。同时,在临街景观带增设儿童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实现海绵与娱乐、自然与功能有机融合,为城市绿色发展和水弹性城市建设提供社区支持,成为新建小区海绵化建设的广安模板。
在产学研用维度,广安市采取“因地制宜、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策略,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与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合作,并依托本地高校、国企等科研力量,进行海绵技术、材料、工艺的创新。通过开展“滨江台地城市大排水系统”等4项课题研究,申请“一种人工湖水质保持系统”发明专利和“雨水收集调蓄树围”等3项实用新型专利,为海绵城市标准化建设筑牢理论基础。同时,实现小孔出流开孔板等特色海绵设施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已应用于全国近80个同类项目中,培育壮大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发展前途好的本土海绵企业。
广土安辑,思源奋进。广安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坚持系统化、常态化全域推进,奋力打造西南滨江台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在伟人故里续写新时代绿色发展新篇章。
航海早期,西方有一个传说——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名为Zayton的美丽海港,舟如巨室、繁华无比。但从汉文文献里查找,中国并没有这样一座城市。直到1965年,泉州出土了一块元代墓碑,碑上一面阴刻波斯文,一面竖刻汉字,是一个叫阿含抹的人为父亲所立,他把父亲埋葬在母亲出生的城市,此地便是Zayton。
景谷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始终将农村危险房屋改造视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坚持每年开展房屋安全排查工作,通过县、乡(镇)、村三级紧密协作,对有几率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房屋进行深入细致核查,按流程精准确定补助对象。
今年以来,浙江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住房公积金新政,以更好地满足缴存人的住房需求。全省全面推动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首付、住房公积金贷款二手房“带押过户”等多项惠民措施,在减轻购房群众金钱上的压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办事体验。
江苏省苏州市利用听漏仪、多探头噪声记录仪等设备开展探漏;浙江省绍兴市制定详细的渗漏预警设备例检与保养方案,针对性地开展设备运维工作,持续降低设备故障率;河北省唐山市依托居民加压调蓄设施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高层居住小区庭院管网漏损动态监测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