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制完善规划,强化规划管控。市规划局在编制市县城市总体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时必须充足表现水弹性城市的规划理念;在编制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等专业规划时,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控制指标。市建设局负责编制天水市水弹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指导水弹性城市有序开展,2016年11月底前完成市区水弹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各县区政府要在2016年8月底前制定《2016年度水弹性城市建设规划》,10月底前编制完成《2016—2020年水弹性城市建设方案》和项目滚动规划,确保本辖区每年有5%以上的建成区面积达到雨水径流控制阶段性目标要求,12月底前各县完成水弹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制定完善导则,规范建设行为。市建设局负责,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规划局等部门配合,加快编制符合天水实际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规范、标准图集、技术导则,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方面的要求,指导水弹性城市建设。市规划局、市建设局要严格执行各项规范和技术导则,将水弹性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规划方案审核、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的审查内容,并将落实情况纳入规划综合验收和竣工验收进行备案。
3.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分工协作,落实规划确定的水弹性城市建设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方面的要求。市规划局负责,市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等部门配合,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水弹性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纳入市政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出让、规划审批等相关制度、规范,并制定具体措施。市规划局要严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条件,依法将水弹性城市建设要求纳入“两证一书”、 规划综合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在项目用地建设要求和规划条件中应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详细的细节内容,市国土资源局在建设项目用地供应时,要将水弹性城市建设内容纳入供地条件。市建设局要在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中贯彻落实水弹性城市建设标准和技术方面的要求;加强建筑废弃物再生透水材料在水弹性城市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按照部门职能与市水务局配合制订完善城市节水管理、城市再生水利用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强制性城市排水标准,进一步规范城市供排水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制定完善园林绿化、河道水系管理标准,加强日常养护,确保水弹性城市建设效益有效发挥。
1.统筹推进城区水弹性城市建设。市规划局负责,市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配合,对新开发区域全面落实水弹性城市建设要求,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控制,积极发挥新建项目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对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建筑、道路、公园、绿地、广场、河道等公益性项目要率先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要求。老城区要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整治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2.推进海绵型建筑、小区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各县区政府负责,市规划局、市建设局配合,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小区露天步行道、园路等应采取透水铺装,绿地要采用雨水花园等形式,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设施或其他相应设施。已批在建的建筑与小区应结合实际,遵循因地制宜、实施工程简单方便、经济实用的原则,通过优化设计和实施工程的方案做改造,落实低影响开发要求。
3.推进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各县区政府负责,市规划局、市建设局配合,在城市道路建设中按照水弹性城市理念,统筹规划设计符合水弹性城市建设要求的道路高程、横断面、绿化带、排水系统,使用透水型材料和铺装工艺,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新建、改建道路可采取不设道路侧石或对道路侧石做改造、增加雨水排放口等措施,将雨水引入绿地进行雨水收集、净化和吸纳。道路绿化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要因地制宜运用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湿地、水塘等多种形式的雨水调节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及周边地块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
4.加强海绵型城市绿地与公园建设。各县区政府负责,市规划局、市建设局配合,在新建公园绿地、城市广场应因地制宜采取透水型铺装、小微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水塘等分散式消纳和集中式调蓄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为滞蓄周边雨水提供空间,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
5.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达标建设。各县区政府负责,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等部门配合,加强对城市河道、坑塘、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整治恢复,严控河道蓝线,严禁挤占河道行洪断面、截弯取直,逐步消除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加快市区渭河、藉河长50公里的蓄水湿地生态长廊和南北两山长50公里绿化生态长廊建设,加快恢复被侵占、覆盖的城市河道。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蓄集雨水,削减洪峰,加快改造消除城市易涝点。加强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开展全域河道治理,加快完成市区吕二沟、龙王沟、罗家沟及渭河、藉河、颍川河、东柯河等重点流域河道截污和生态修复,充分的发挥河道ECO对雨水的积蓄、过滤、净化功能,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确保到2017年年底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