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主任、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主持和参与了《城市总体设计编制办法改革与创新》《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乡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参与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组织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等发展规划,承担新疆城镇体系规划、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广州市城市发展的策略规划2030、南京城市总体发展的策略和空间布局等城市规划设计项目编制。牵头组织编制了由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和实施手册,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并牵头组织并且开展住房城乡建设部2023年第三方城市体检工作,牵头编制了由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导则》。参与编制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华夏建设科技奖二等奖3项,部级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2项,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镇水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城市给水排水委员会主任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6项,主持设计上海市污水治理、上海市白龙港、重庆市鸡冠石镇、郑州新区等重大工程百余项。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1项、银奖2项,行业一等奖10余项。主编《室外排水设计标准》《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基本术语标准》和污水污泥处置等国家行业标准规范22余项。主编《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厂改扩建设计》《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探讨研究进展》《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工程实例》等6部专著,撰写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60余项。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创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和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提出并实践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方法论,致力于水弹性城市及海绵地球的理论与实践。从中国传统农耕智慧中获得灵感,实验设计并检验了一系列基于自然的生态工程模式,在全国250多个城市和10多个国家实践,获得100余项国际重要专业奖项。获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美国国家设计奖、奥伯兰德奖。被罗马大学和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被中组部和国务院侨办等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及首届华侨华人专业技术人员“杰出创业奖”。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科技部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农工党中央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城市群都市圈专业委员会主任、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总体技术组组长等。2020年以来连续入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国际地理联合会杰出地理实践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第三世界科学院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及行业科技进步奖22项。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环境工程博士。兼任美国环境科学杂志副主编、亚太科学中心研究顾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污染源排放与管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建设智库”专家等。长期从事城市面源污染、雨洪管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感知监测、排水系统模型模拟,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创新群体项目和地方水弹性城市规划、监测、模拟项目等多项国家与地方项目。近五年在国际优秀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和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负责人,兼任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镇水务专业委员会委员、住房城乡建设部市政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理事及水弹性城市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中国建设智库”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雨水系统与水弹性城市、水环境生态技术、韧性城市与环境管理政策设计等。先后主持完成包括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径流污染与CSO污染控制、内涝控制、雨水资源化、历史城镇水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及其绩效评价等在内的科研和工程实践项目百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和示范城市建设、城市内涝防治和黑臭水体治理中大范围的应用,成效显著。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径流控制与河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设智库”专家。国家重大水专项标志性成果责任专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弹性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市排水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国际水协联合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国际城市流域管理常委会核心组成员。长期从事城市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城市径流控制与海绵城市、城市水环境修复、环境模拟、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城市更新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空间规划展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与城市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德国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原执行董事、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镇水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设智库”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海绵城市建设、城乡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等。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设智库”专家等。荣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人员”称号、全国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华北院水务规划咨询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担任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水弹性城市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南京、呼和浩特、龙岩、芜湖、珠海、上海、萍乡等多个城市的海绵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范围有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水环境治理、水弹性城市建设、城市内涝治理等方面内容,先后负责了20余省50余个城市的相关业务,涉及全过程技术咨询、规划编制、系统化方案编制以及工程设计等各个阶段。曾多次参加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督导和培训工作,作为技术组长全程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生态环境部组织的黑臭水体整治督查专项行动。参与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等国家/行业标准规范5部,参与编制《海绵城市系统化编制理论与实践》等专业著作10余部,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得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20余次。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武汉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中国建设智库”专家。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历史遗产保护、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建筑与城市设计实践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及工程实践,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在相关研究领域曾发表著作《城市规划设计思维与表达》,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国际学术会议等平台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指导学生完成的规划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城市更新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城市管理学会理事、“中国建设智库”专家。从事城市治理、城市更新、区域发展与政策等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理学硕士、理学博士,1998年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博士后、200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访问研究员,曾赴欧洲、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等进行短期学术交流。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入选水业杰出青年、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计划。担任全国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Urban Water Journal》等期刊的同行评议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海绵城市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河长制办公室技术专家组专家、“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系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副秘书长及理事、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设智库”专家、《城市设计》副主编。
近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真正开始启动“重庆生活垃圾分类品牌名称、主题口号和LOGO征集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创意。
据报道,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成立区域化物业综合服务中心,系统整合辖区物业服务、行业服务等资源,以物社联动模式,对新街口区域内老旧小区“打包”治理,为居民带来养老、托幼、助餐、维保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为适应人民群众提升居住品质的需要,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发布,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新规范以住宅项目整体为对象,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在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对住宅项目的建设、使用和维护作出规定。
近日,商务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广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经验及开展第二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年,顺昌县启动了无障碍样板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265.34万元,覆盖双溪街道约70平方公里的区域。项目以“畅行城市”“全龄友好”为目标,重点改造无障碍通行设施、服务设施和信息交流设施,力求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平等、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
惠州,有2200多年的建置史、1400多年的建城史,古时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傅罗县,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为祯州治所,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赵恒为避太子赵祯名讳,将祯州改名“惠州”。自此,惠州一名沿袭千年。
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全部纳入城市更新改造范围——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有你家吗?
健全治理体系 加强全过程管理 加快建立建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全国城市建筑垃圾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广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