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新阶段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县城规划建设工作。2021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并将海绵城市作为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
海绵城市建设是推进县城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方法,但我国于2015、2016年推出的两批(30个)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中,仅有一个是县级城市——迁安市,县城(县级市)水弹性城市建设尚未在国家层面引起关注。在省级层面,部分省区慢慢的开始先行先试,着力推进县级城镇水弹性城市试点。2021年5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县城建设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提出要系统化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2021年9月,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湖北省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鄂建文[2021]35号),提出需要落实县城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2021年12月,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海绵城镇建设的通知》(陕建函[2021]520号),提出到2025年,全省10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建成区的新(改)建区域全部达到海绵城镇建设目标要求。
2021年4月,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21]35号),这也是国家在2015、2016两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后的新举措,在总结前两批试点基础上,更强调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全域性。
相对于地级城市,县级城市与自然生态和农业生产空间的联系更紧密,海绵城市建设更需要注重全域性,需统筹考虑县城基本特征和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提出县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完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县城层面的技术要点。
2014年是县城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分界线,在此之前研究成果相对较少。2015年之后随国家水弹性城市试点的推行,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以下简称《指南》),县城海绵城市建设研究成果逐步增加,在总体建设技术要点层面,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领域。
第一,区域与系统层面。韩伟超以河南省商水县为例,基于总体设计的用地功能、组团分布、基本农田分布等,将商水县水弹性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为海绵生态保育区、生态涵养区、生态修复区和功能提升区四类。邵薇薇等以湖南省凤凰县海绵城市建设为例,认为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应区分建成区内外,通过建成区外海绵体措施和建成区内低影响开发措施,开展生态海绵流域建设。
第二,具体的县城海绵城市建设量化指标问题。韩伟超认为传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方式的可操作性低,不符合县级小城市的真实的情况,对县级小城市而言,需采用多层次分解目标指标的方式以确保目标实现。陈娜等以湖南省凤凰县为例,认为《指南》中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缺乏适应性,研究将地区年径流总量目标定量化分解到了子流域—集水区—宗地三个层级。邵运贤等以山东省鄄城县为例,阐述了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明确分区内各地块径流控制率的等级层次,为分区径流控制率确定提供算法依据。
第三,县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面。孙力等以河南省汤阴县为例,提出对于缺水城市,海绵生态实践的研究侧重于蓄、净、用3个环节,其针对不一样生态单元内部的场地特征及整个县城的环境对不同的生态技术进行选用,并遴选出包括调节池、绿色屋顶、生态花园等18项雨洪管理技术方法,能起到防治城市内涝和缓解城市水资源缺乏的双重作用。魏婷等就四川省双流县水弹性城市建设,提出以不同的低影响开发单元,因地制宜制定透水铺装铺设比例、下沉式绿地建设比例、绿色屋顶建设比例等相应技术指标。
在社会实践层面,水弹性城市建设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水弹性城市建设工作逐步扩展到县城和村镇领域,县级城镇水弹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日益受到重视,其规划内容主要聚焦于衔接生态本底、确定控制指标、布置低影响开发系统、营造特色海绵空间、涉水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
本文选取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县级市)水弹性城市专项规划为实践案例。该项目针对老城区、新城区及建成区外的不同导向,提出了凯里市水弹性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明确了凯里市水弹性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与分区建设指引,以及各区雨水径流控制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指标。从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角度,提出凯里市海绵城市的建设策略与措施,并衔接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规划。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县级城镇1817个,其中县级市388个,县1312个,自治县117个。依照国家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绝大部分县级城镇属于小城市。县城平均非流动人口约为10万人,平均建成区面积约为10~20平方公里。在县级城镇建设水弹性城市过程中,以下六个方面要重点关注。
(1)县城建成区规模比较小,县城与农业、生态空间联系紧密。从县域空间来看“小城区、大乡村”特征显著,县城往往被大面积农田环抱。在山地丘陵或水域湖泊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空间与县城相互融合,建成区常呈分散式被生态空间割裂,无法集中成片,在划定海绵规划管控范围时存在难度。
(2)县城经济体量小,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受限。较之大中城市,县级城镇能够投入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有限,且路网间距小,调蓄空间存在限制。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避免照搬城市标准设定过高建设目标,增加地方财政负担,宜因地施策科学设置年径流控制率目标。
(3)雨水资源利用缺乏统筹考虑。县城区一般包含大面积生态与农业空间,但缺乏对生态补水与农业用水需求的统筹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应有别于城市仅考虑建成区雨水资源化的思路,宜考虑多种用水需求,合理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4)县城大面积开敞空间少,调蓄功能缺乏系统规划。由于县城建成区面积不大、投资能力有限,重大生态设施如湿地公园、滨水生态廊道等开敞空间缺乏。且存在建筑密度大、绿地分布不均、质量参差不齐、植物配置单一、养护有限等问题,较之城市雨水蓄、滞能力偏低。
(5)县城市政设施建设滞后,排水系统存在短板。县城管网合流制比例大、雨水资源利用及污水回收利用设施缺乏,多数存在雨水管渠系统、污水管网系统建设不够完善,县城应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契机,优先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城区内雨水、污水处理系统。
(6)县城区集建地比重高,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县城区常见分区模式为:老城区、新城区、产业区、城郊区。新城区、产业区建设模式与城市雷同,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道路、水系等单元可参照《指南》。而老城区、城郊区内集体建设用地比例高,且多为单位大院和独立住宅,下垫面形式各异,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设计。
资料来源:薛晓宁,王明田,张玥,黄菲,基于系统化全域视角的县城海绵城市建设探讨,小城镇建设. 2022,4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养儿防老?上海86岁阿婆退休金12000元,3个儿子,却没法付16000元转院费
男子凌晨饮酒后请个代驾,不料请来的竟是一名“醉驾”,交警:不守法要付出代价!
前后十四载!郭艾伦辽宁生涯出战408场 场均17.1分3.5板5.2助
iPhone 16两周后亮相?苹果或9月10日举行今年最重磅新品发布会
【#大理嬢嬢用流利英语介绍扎染#】近日,云南大理。一位白族的嬢嬢在售卖自己的扎染布艺过程中,偶遇外国...
发现了重大线索 #野外生存 #荒野求生 #户外 #我的乡村生活 #流浪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