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路312号大门敞开,一件充盈整体空间的艺术装置引得路人频频回眸。即便匆匆低头行走,也难以忽视那浑圆硕大的球体与散落一地的“碎石”。当夜幕悄然降临,球体绽放出猩红光芒,缓缓升腾,终成为这幽暗街区中最为瞩目的焦点。“这是以何物打造?”“它所寓含的意义为何?”原本只是匆匆过客,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驻足,瞬间化身为沉思的观众。
人们窃窃私语,问题分成两派:一派对艺术装置的材质充满好奇,另一派则探究其背后的深意。从他们凝视的那一刻起,便已悄然融入这场公共艺术。这是90后艺术家卢致冰的作品——《荒芜之墟》。依据一旁的说明,或许能这样解读:它探讨了科技快速的提升与精神荒芜并生的隐忧,反思了当下信息的泛滥与混乱,传递出对世界和平的深切呼唤。
公共艺术强调大众的参与性,卢致冰对此深信不疑。“我的作品并非明确的具象表达,而是先要吸引人投身其中。”他说,“我期望通过场景的营造,给予观众一个触发联想的起点,这正是公共艺术的核心所在。”相较于成年观众的沉思,孩子们的参与更为直接。就在记者与卢致冰交流的当下,一个小男孩已蹲在“废墟”旁,捡拾“石块”尝试拼凑图案,他的父亲则在一旁静静守候,待孩子尽兴后,再默默将“废墟”复原。
卢致冰透露,作品初衷便是邀请人们踏入“废墟”,沉浸于场景之中。因此,空间的三面墙上都挂着一幅描绘星空的画作。中央悬挂的球体象征着世界面临的种种挑战,地面的“废墟”则营造出遗址般的氛围,流动的灯带引领着观众从宇宙视角审视一切。“解读是多元的,观众可依据自身视角、知识体系乃至生活理念与作品产生共鸣。”他强调,艺术的表达需要包容,“我并不强求观众按照我的意图去理解。”
若从纯物理角度审视这件作品,显而易见卢致冰的匠心独运。这是他花了二十多天时间准备的材料:球体内部以透明纤维编织成网状,外表刻意留下火烧的痕迹。而那些散落满地的“石块”,实则是由高密度海绵手工撕制,继而用火烧去除棱角,以期更接近石头的质感,进一步制作染料进行染色,再用洗衣机脱水后晾干,于是就变成了眼前的“石头”。
谈及创作,卢致冰表示:“无论是装置还是雕塑,成本都不菲。创业后,我得以更自由地追求艺术梦想,无需为作品能否售出而烦恼,也不急于求成。”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到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从参展到创业,再到回归纯粹创作,公共艺术始终是他创作的核心。对他而言,这是对生活信息与当下时代的深刻感悟。
以其本科毕业作品为例,他曾在自己的家乡——江西赣州——收集了64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拱形座钟。“这些钟是父辈新婚时的必备之物,”长辈完全不能理解他这么做的用意,“沟通过程非常辛苦,但也很有意义。”在卢致冰的设想中,这些座钟陪伴了家庭几十年,见证了由婚姻开启的新生活的起点,经历了人生路上的世事变迁。尽管在卢致冰接手时,它们中有些已经相当破旧,有些早已声音沙哑。
卢致冰修复了这些座钟,使它们在装置中每逢整点、半点齐鸣,宛如交响乐般震撼人心。“我试图展现时间、空间、生命在物件中的交织与碰撞,如同人的生命历程。”他说道。而如今陈列在南昌路312号的这件作品,同样是卢致冰对时空与生命的关注,延续了他长期以来的创作方向。
而在街对面的街心花园,卢致冰的另一件作品《宁静港》静静伫立。轻盈的四角锥体,仿佛防波堤上的混凝土结构物件,表面的亮片如同海藻冲刷留下的海平线,既隐喻了信息的冲刷,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邃与坚定。
其实,除了南昌路312号这个小小的空间,137号、139号和296号的展览也一同亮相,它们均属于瑞金二路街道推出的“街区伙伴计划”项目。李政钟是本次联合开幕展览活动的主策展人,也是“街区伙伴计划”下设的人文专委会、亚托邦文化艺术联盟平台主理人。“对于南昌路312号,我们以后会以橱窗形式去展示艺术个体的一些理念,可能是用一种广告方式去策划展览,当大家走进来之后,最终能看到艺术的精神内核。”李政钟说。
李政钟介绍,联合展览旨在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探讨街区居民、商业、文化和艺术的融合之道,为业态创新与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尝试和可能性;其二,身为95后青年艺术家,他深感艺术长期受西方话语影响。因此,他和许多青年艺术家一直在探索如何去定义自己的艺术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而不是讲西方语境下的故事。“所以我们在这里想做一个小小的试点和实验,去阐述我们在这个时代的所思所想。”李政钟说。
南昌路的艺术氛围浓厚,路人每每经过这条小小的马路,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点心意,但大规模的四个空间联展尚属首次。李政钟透露,今后联展将成为固定模式,会保持一个月左右的更新频率,每一期都将向大家介绍不同的青年艺术家。以南昌路为轴,串联起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之旅,让观众在漫步间领略四个艺术空间。就如开幕当天,青年艺术家潮涌而来,大家避开车流,穿行于马路两侧的人行道,秋风中落叶纷飞,在这样一个生动的街区“展厅”,擦肩而过的人分不清是路人还是观众,艺术与生活无缝衔接。
李政钟坦言,青年艺术家在这里的创作不限制任何艺术形式,架上绘画、雕塑、新媒体等都欢迎,但唯一需要遵从的是以空间为要求做构思,“在一个空间里完整地表达一个清晰明确的想法,这就是我们对来这里展示作品的艺术家的定位,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每一个人都在抒发自己的观点,大家都有自己的小世界。”
这份创作自由,得益于“街区伙伴计划”的远见。该团队汇聚城市规划专家、社会学者、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及街道、商户、居民代表,共谋街区发展。从空间改造到设施完善,从文化提升到业态优化,全方位赋能街区治理。未来,“街区伙伴计划”将继续引入多元文化思考与艺术佳作,传承创新,共筑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蓝图。
本次联合展览聚焦打造南昌路“无界美术馆”,以“文化艺术打造新社区”为主题在南昌路相关小微空间开展联合展览。前期通过走访周边居民、商户等,向各个年龄群收集信息,对话交流,发掘周边人群对不相同的领域多元文化的众多期待,结合街区的定位,分别对南昌路的四个空间进行打造,并赋予每一个空间各自的多元性以及每次展览的独特性。
南昌路312号是以孵化青年艺术家为主旨,展示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推广青年艺术家观念,增强青年群体艺术文化自信而打造的展示基地。
南昌路296号是以孵化优秀创意概念为主旨,邀请优秀策展人及团队,打造研究性主题、空间、作品一体化的综合艺术创意概念研究基地。本次邀请到了空间联合策展人罗伟以及半点艺术团队带来的影像艺术展览《人声海海》,它以南昌路作为切入点展示了城市街道和本地居民生活的紧密关联,通过跨越时间、空间和媒体的形式,以多元的居民生活细节和丰厚的地区集体记忆呈现南昌路街区在文化交流、商业发展、多样生态的风采。
南昌路137号是以声音作为引导,通过声音汇聚文化爱好者,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创作、欣赏、分享的文化工作坊。本次邀请到了知名音乐人、艺术家梅卓来打造声音工坊以及展览《听形之声》,他带来的作品构建了一个融合触觉、听觉与视觉的沉浸空间,探索了声音与形态、感触与情绪的深层关系;旨在通过声音和视觉内容,与居民展开互动,并让更多爱好者参与进来,营造一个属于街区的“音想空间”。
南昌路139号是以展示推广本土及国际优秀设计师的作品和产品为主旨,通过汇聚各类创意设计师、插画师,设立分享与展示的实验基地。本次邀请到了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多位本土设计师,将空间打造成一个设计创意者的展览展示基地,让时尚与前沿设计走进生活,同时也让大众了解更多优秀的设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