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恰逢其时。这句话无疑是对河北省迁安市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时代背景最贴切的形容。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控制好城市发展规模和增强承载能力是基本前提,而以人为中心的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低影响开发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是核心。为此,2015年发布的《中央 国务院关于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严控特大城市规模,增强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具体实际的要求“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时隔37年召开的最近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截至2018年末,我国共有县级市375个,无疑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心。水弹性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科学理念和方式,其在推进县级市绿色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迁安,作为其中之一也是截至目前全国惟一的水弹性城市建设县级市试点,其试点探索的重要价值可想而知。更何况,迁安还是京津冀城市圈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些都是迁安水弹性城市建设万众瞩目、恰逢其时的重要原因。
迁安不负众望,在2015年成功申报成为全国首批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21.5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展开了一系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试点建设举措,投资24.56亿元,通过实施城市低影响开发、内涝防治、水质改善、供水保障与能力建设5大类共189项工程的建设,不仅成功把城市大量的绿和水留了下来,保住了迁安的绿城水韵,而且还在水弹性城市建设思路、组织管理、实施路径和经验教训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视角形成了一套符合北方县级水弹性城市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迁安经验”,为探索京津冀缺水地区水生态修复、新兴城市水资源保障、新老城区整体水弹性城市建设推进,尤其是为我国北方县级市的水弹性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前不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针对全国首批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的终期绩效考核中,获得佳绩。
迁安,是一座地道的水城。1208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内,滦河、青龙河、西沙河等16条大小河流在其境内的流域面积超过700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达3.9亿立方米。但迁安位于燕山—太行山600毫米降雨线一带,属于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降雨集中,导致一方面常年缺水,另一方面汛期大量降水白白流失。加之具有盆地的特有地形,极易形成城市内涝、洪水等自然灾害。人均水资源量仅504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量小,地下水开发利用强度达到76.1%。这些客观情况,正是迁安积极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内在需求。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这是迁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初面临的详细情况的客观写照。基础差、底子薄、技术缺乏……在这样的现状下开展水弹性城市建设,真可谓压力山大。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困难,迁安广大党员干部没有退缩,而是决心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积极做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牢固树立抓城建就是抓转型、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坚持以“1-3-38-48”四级城镇发展体系为总揽,按照“一河、两区、两城”的城市发展框架,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进行资源型城市转型,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道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发展,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命运共同体”,助推“北方水城、美丽迁安”的提档升级。
摸清本地,科学规划。对于城市规划,习曾做过精辟阐述:“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而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式,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尤其重要,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精确指出:“科学编制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为此,迁安采取由水弹性城市建设示范区向88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全域拓展的思路,要求专项规划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在《迁安市水弹性城市建设区专项规划》中明确要求以“渗”、“滞”、“蓄”、“净”、“用”、“排”多目标雨水控制为导向,以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同时将水弹性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纳入城市建设各项规划的指标体系中,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水系、园林绿地等规划建设中,发挥相关专业规划的支撑作用。
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迁安围绕“北方水城、美丽迁安”的目标定位,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总体思路,从构建城市生态格局出发,对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等水敏感地区进行重点保护,对受到破坏的水生态进行恢复和修复,让城市湖泊水系、公园绿地等“海绵体”发挥作用。同时,对城市的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通过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手段,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逐步提升水城的水环境质量。具体到规划层面,从优化城市排涝系统、提升城市水环境、完善城市供水系统、提升城市生态宜居环境四个方面出发,将雨水在建筑小区、绿地广场、道路绿化带等进行源头滞蓄控制,并通过建设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包括管网、泵站、调蓄池等)等进行过程转输控制以保障城市排涝安全,改善升级城市污水处理设备提高出水水质,同时通过河道整治等进行雨水的末端处理,建设生态宜居的水弹性城市,全面解决中心城区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综合问题。实现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6%,排水防涝保证20年一遇暴雨不成灾,同时城市水环境得以明显改善,三里河水质达到Ⅳ类水平,最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的。
海绵城市涉及领域、部门、技术众多,若无领导的格外的重视和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无论是规划落地,还是顺利推进项目建设,都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迁安市委市政府从试点之初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市长亲自挂帅,主动出击,组织协调与迁安水弹性城市建设相关的单位、部门、业主、物业等,主导推动引智借脑、吸引社会资本、整体规划、建设运维等各项工作的展开,始终将水弹性城市建设当成全市发展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每年的市委全委会都重点安排部署,召开各类专项会议听取工作推进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到中省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等部门汇报相关工作;多次组织现场督导检查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现场视察活动,带动形成了逐层担当、奋勇争先的良好工作氛围。
强化部门联动。以审批局为核心,整合发改、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林业等部门力量,建立了水弹性城市建设项目绿色审批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重点项目采用容缺审批,及时办理了“一书三证”;以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为核心,组织市政、园林、安监、质监、检测等力量,建立了水弹性城市建设项目工程管理协调机制,完善监管方案、优化监管方法,提高监管效率;以财政局为核心,整合审计、督查等力量,建立了水弹性城市建设项目资金安全使用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审计部门建立了第三方跟踪审计单位服务库,无论政府项目还是PPP项目,都聘请跟踪审计单位,对工程材料定价、定量进行全过程跟踪;财政部门委托北京大岳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对PPP项目进行年度评估;以政府督查室为核心,整合国土、街道办事处、属地政府力量,加强海绵工程建设外事协调力量,全力以赴创优建设环境,“部门统筹”机制形成。
倡导全民共建。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水弹性城市建设离不开市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此,迁安海绵办采取了在电视台持续开辟“水弹性城市进行时”专栏、开办“迁安水弹性城市”微信公众号、成立水弹性城市群众意见受理中心等措施,积极宣传海绵理念,通报海绵进展,了解海绵需求。在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中,累计收到合理化建议571条,提高了方案的针对性。群众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了参与水弹性城市建设、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民参与、共治共管,形成了城市治理工作合力。
照常理,作为惟一的县级市试点,迁安水弹性城市建设应该是最缺资金的。然而,迁安反而“不差钱”。首先得益于他们在PPP模式方面的创新,为发挥社会资本的效率优势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针对水弹性城市建设项目散、小等特点,迁安按照源头治理—过程控制—末端整治的总体思路,将水弹性城市可经营项目和非经营项目进行组合,采取将113个海绵项目整体打包方式引进社会资本,成为全国第一批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首家引入社会资本的城市。
迁安海绵城市建设“不差钱”,不仅仅因为PPP模式引来的社会资本,还得益于该市创新投融资模式,成立了全国首支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已筹集到12亿元资金,对海绵城市建设资金起到了支撑作用。
除了上述资金外,迁安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使用了多种途径资金,包括中央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资金、项目公司资金、企业自建资金等。为在如此复杂的工程和多途径支出方面保障安全,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多项资金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
一是发挥跟踪审计作用,确保资金支出安全。由于水弹性城市试点项目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针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工程内容调整,改变常规进度款的拨付条件,在合法合规前提下灵活应对。同时尝试性地引入资金的过程跟踪审计,将结算审计相关工作前置,保障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大资金审计,保障专款专用。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水弹性城市专项资金,市海绵办组织市财政局、审计局、跟踪审计单位形成联合工作组,定期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资金审计核查工作,确保专项资金从财政下达到建筑设计企业审批、专项资金拨付各环节都依法依规高效运转。
迁安城市主城区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面积达到21.5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比例达到86%。迁安把全部内涝积水点纳入解决范围,关联项目同步实施,全力解决城区雨污合流、雨水管径设计标准低、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破损严重、道路绿化景观效果差等问题。与此同时,迁安承担着上级安排部署的各项城市建设任务,为避免反复开挖、重复建设,迁安把统筹目标导向、集中问题解决作为核心办法。结合海绵城市监控平台,打造智慧水务,嵌入南京冠图规管系统,实现平台评估、审查、审批、监管全流程,协同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统筹省市安排部署既有建筑节约能源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河流排污口治理等工作,融入水弹性城市建设之中,实现施一策而统全局的效果。具体到施工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探索:
一是严控新建项目。新建项目通过“一书两证”的管控,严格约束其按照水弹性城市建设指标要求做项目建设,避免今后重复改造。
二是老旧小区牵“牛鼻子”。以老旧小区及城中村等重点难点项目为样板示范。其中,城中村以村干部领导宅院为突破口进行海绵化改造,老旧小区选取宅间单元为样板进行海绵化改造,将海绵化改造与功能提升、景观美化相结合,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水弹性城市建设带来的实惠,形成“以点带面”的实施效果,促进海绵工程的全面开展。
三是坚持做“海绵+”。以海绵化改造为核心,同时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补齐不一样的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短板。其中,老旧小区及城中村在海绵化改造中,进行了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平整了道路,并适当增加了路灯、监控设施及健身器材等便民服务设施;商品房小区及公共建筑群则结合低影响开发改造,提升了场地的景观美化度,城市道路进行了雨污管网的改造……海绵化改造完成区域,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内涝积水得到一定效果缓解。因此,迁安的水弹性城市建设慢慢的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进程也得以加快。
四是探索地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一是根据城区位于滦河冲积平原、地下水渗透性大的特征,结合县级城市建设强度低、绿化面积大的特点,迁安科学运用“渗、滞、净、用”等绿色海绵手段,大规模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等设施,总量达到80万平方米。二是结合矿产城市特点,迁安为钢铁大市,生产钢铁产生的大量钢渣资源丰富,为实现钢渣资源的充分的利用,迁安与河海大学合作,研发出钢渣透水混凝土、钢渣透水砖等新型材料,并在下垫面改造中积极使用;在公园绿地建设中,大量采用本地锈板、废弃建筑材料等,通过废物再利用,走出一条节约环保的海绵建设道路。
试点建设以来,迁安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加强水弹性城市建设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坚持“面子”、“里子”一起抓,以解决城市内涝为突破口,设定水弹性城市试点区的建设目标,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治理和优化城区中的道路管网和小区排水设施,提高易涝区的排水能力,逐步根治内涝现状,增强城市韧性,提升城市品质,探索了一条京津冀缺水地区水生态修复的现实路径,更以水弹性城市建设为契机,从根本上理顺了城市治理体系,提升了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海绵城市建设以来,迁安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共建共享,一座绿色、宜居的北方水城浮现在人们眼前。行走在迁安的街头巷尾,海绵城市建设惠民成果随处可见。从小区到公建区、从街头巷尾到城市主干路、从公园绿地到湖泊水系……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因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而悄然发生着变化,实现了生态性、景观性、功能性的同步提升。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迁安水弹性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径流控制效果明显,河道生态岸线大幅度的增加、城市水面率达标、地下水埋深保持稳定、水ECO逐步恢复、本地栖息生物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尤其是三里河郊野公园和三里河生态走廊建设工程,经过建设,三里河试点区段的河道生态岸线公里,生态岸线%,恢复了生态功能。
城市内涝得到一定效果治理。通过全面治理和优化道路管网、小区排水设施,提高排水能力,打通“城市脉络”,新建改建雨水、污水管网50余公里,海绵化改造道路29条,累计疏通、清理、修复管网102公里,新增雨水箅子500多个。消除试点区内涝积水点39处,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过境时,原内涝点无一积水。
城市水系畅通景美。三里河是迁安的“母亲河”“城中河”,全长13.4公里,沿岸生活着8.3万人口,占全市的33.2%。为进一步改善水质,迁安在源头改造了18公顷的左岸绿地,在河两岸实施了22公顷的LID设施,在下游进行了河道清淤,打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风景,通过改造三里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小区品质大幅度的提高。秉承低影响开发的理念,累计改造绿地面积约77.5万平方米、种植乔灌木30余万棵,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生态景观档次显著提升。坚持“海绵+”理念,安装健身器材1100余件,安装条椅、坐凳360余套,方便了居民的休闲游憩。
市民满意度增高。水弹性城市试点建设以来,共收到群众锦旗、感谢信300多面(封),社会各界表达感谢电线万多次。
2017年5月23日,习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时强调: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要认真谋划深入抓好各项改革试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探索、大胆实践,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面上改革。《指导意见》更是明确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水弹性城市建设工作,继续抓好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经验成熟后及时总结宣传、有效推开。迁安在全力干好试点建设的同时,适时总结经验做法,全面发挥试点示范价值,力求水弹性城市建设能够顺利地深入推进。
一是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为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管控体系,先后共出台规划建设管控、技术标准规范、投融资机制建设、绩效考核与奖励、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优惠以及水弹性城市建设宣传共计六类31个管控文件。
二是专门机构及时设置。设立“水弹性城市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海绵管理中心),机构设置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是研究水弹性城市行业发展、协调和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营问题的专门机构,旨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及PPP项目运营依法依规高效开展。
三是海绵“专家”学以致用。外脑借智+本地专业人才模式,重点加强市内业务骨干和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的培养,全部充实到一线参与水弹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学习方案审查、工程管理、运营考核等知识,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供了人才储备。
四是海绵文化持续升华。逐步优化在水弹性城市建设中形成的政府部门协调制度、民众参与制度、约束激励制度,让“海绵”变为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2018年,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奖(IFLA AAPME)评选中,迁安滨湖东路集雨型绿地示范项目获评“雨洪管理类(建成)杰出奖”,三里河两岸环境整改治理建设项目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五是总结形成立足政府层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4185模式”。在试点建设过程中结合遇到的很多问题、困惑、教训,对县级水弹性城市建设形成“政治使命、民心工程、科学实践、改革创新”4个层面认识;探索出“政府主导、项目公司推动、专家指导、部门统筹、公众参与”的1条建设路径;做好了“政府怎么组织、方案怎么确定、社会资本怎么合作、工程怎么管理、资金怎么安全、民众怎么参与、效果怎么评价、长效机制怎么建立”8个方面重点;总结出“项目方案设计、工程招投标管理、施工全套工艺流程控制、社会资本选择、紧急状况处置”5个方面宝贵经验。
六是加强运维,全域推广。迁安作为全国惟一的县级试点城市,初心化于行动,行动显出特征,迁安水弹性城市建设鲜明地呈现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土特征”。“横向到边”。边,是探索追求的边界。对迁安而言,是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县级城市的示范使命,是21.5平方公里示范区后迁安全域的推开,也是示范区内LID设施的尽量不抛弃,也是“渗滞蓄净用排”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已完成3.5平方公里拓展区可行性研究,重点按照群众的呼声,结合源头减排进行小区环境整改治理提升;对示范区外项目严格管控,全部明确海绵指标,联合审查海绵方案,做到建设一片、达效一片。第八实验小学、万生花苑、万生景苑、上东苑·伯城等各类新建项目的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施工图设计均按照《水弹性城市专项规划》的技术指标,予以提前控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海绵管理中心对其海绵城市建设部分予以监管;最后在项目竣工验收环节,海绵工程专项验收作为整体工程完工验收备案的前置条件。“纵向到底”。底,是覆盖延伸的方向。迁安水弹性城市是目光朝下的水弹性城市,是利用海绵技术和理念实现全域生态治理为目标的城市。迁安把三里河流域治理理念运用于滦河、西沙河治理,把试点区水弹性城市建设经验运用于右岸新城规划建设,更把黑臭治理的技术投向800个农村纳污坑塘的改造。
为规范水弹性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作业的安全管理和科学操作,保障LID设施长期、有效、稳定地运行,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达到有效控制地表径流、峰值流量和径流污染的目的。迁安结合北方城市的特点,针对市内所有新建、改建及扩建水弹性城市建设主体工程的运营维护需要,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及《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区专项规划》等有关要求,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制定了相应的运营维护要求和重点措施,制定出台了迁安市水弹性城市建设工程运营维护手册,为后期海绵城市运营维护提供较为合理的运营维护对策。
为确保水弹性城市各项目在运营维护期内的正常运行,实现各环节的良好运作,达到水弹性城市投资效益,海绵管理中心开展了现场巡查、汛期巡查维护、下发整改通知单/任务单、组织召开调度会/协调会、对现场维护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等工作,不断的提高迁安水弹性城市建设后期运维工作的质量。在2019年集中降雨期间,海绵管理中心结合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实时数据监测系统,安排专人对市内原39处内涝积水点及重点海绵项目及大型雨水调蓄设施进行了现场巡查,并对积水点雨前、雨中及雨后排水情况做了数据采集汇总。同时针对雨季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海绵管理中心第一时间下发了“加强雨季各项目后期运营维护的通知”、“关于再次加强雨季各项目调蓄池巡检的通知”及“要求各相关的单位/公司再次加强自身承建项目的调蓄池等蓄水设施的巡检工作”等重要通知。在2019年度多次集中强降雨及台风期间,水弹性城市各项目的设备运转正常、试点区内无内涝积水现象,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良好。
迁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从始至终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营,实现道路平整、广场靓丽、湖泊清澈、绿带成荫、鸟语花香,让一条条景观水系、一片片绿地草坪,像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迁安这座北方水城之上,形成天蓝、地绿、水清、城美的生态宜居城市。迁安成功打造中国水弹性城市建设的“县级市样板”,掀开了城市建设和谐、绿色、高水平发展的新篇章!
近日,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举行题为“把握历史主动 全面深化改革,勇当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住建尖兵”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
今年以来,安徽省严格落实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措施,着力加强混凝土搅拌站环境管理,取得积极成效。
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8部门日前印发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用两年时间,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样板,分类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新疆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航空枢纽,还是一座绿色机场,在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中,融入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现自然采光,收集回用雨水,使用新能源车……一处处生态环保细节,丰富着这座大型空港的绿色探索。
接地气的核心在于“民”。这里的“民”,既指普通民众,也指承载着特定地域文化记忆的社区和村落。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式研究,而应是深入民间、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只有当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成为群众自发自觉的行为,才能真正的完成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