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6月6日电 (徐珊珊)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讨所6月6日音讯,该所前期生命研讨团队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协作,在湖北宜昌约5.5亿年前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种冠群海绵动物化石,填补了海绵动物前期演化的重要环节。
相关研讨效果于北京时间6月5日23时宣布在世界学术期刊《天然》(Nature)杂志上。
海绵动物通常被认为是最根底、最原始的后生动物。现代分子生物学研讨和分子钟估测标明,海绵来源在大约7亿年前,但切当的海绵化石记载直到约5.39亿年前的寒武纪才大量出现。寒武纪之前的海绵化石记载非常稀疏,且大多存在争议。
近年来,研讨团队对石板滩生物群进行大规模的化石发掘,新发现一类大型海绵动物化石,并将其命名为螺旋网格海绵。
研讨团队构建了一个包括各种现生动物和化石动物的形状数据矩阵,并进行严厉的系统发育剖析。效果显现,螺旋网格海绵归于冠群海绵,与六放海绵亲缘联系挨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讨所研讨员袁训来标明,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发现,是研讨团队对石板滩生物群进行长时间发掘和系统研讨,构成的一项重要效果。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发现,连接了埃迪卡拉生物群和寒武纪生物群,也标明埃迪卡拉生物或许和现生动物之间有某种直接的演化联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