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第一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第一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水弹性城市”。
2022年4月住建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水弹性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也对水弹性城市建设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指出“海绵城市建设应通过综合措施,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中的“海绵”其实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拥有非常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水弹性城市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十三五”以来,我市陆续创建了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城市、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通过国家的奖补资金,带动地方投资,漆水河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全市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效果改善。
2016年以来,我市以省级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编制完成了《铜川市水弹性城市专项规划》等10项专项规划,出台了105项相关制度文件,围绕系统治水、综合施策、全域覆盖,为全面落实水弹性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水资源紧张、河道水质不稳定等问题任旧存在,需要加大水弹性城市建设,缓解有关问题。
2021年5月,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争取,我市成为全国第一批20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之一,也是陕西省唯一入选的城市,预计可争取中央奖补资金11亿元。自此,拉开了新一轮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序幕。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紧张、水质不稳定等问题,铜川在这三个方面面临哪些问题?
首先在城市内涝方面,由于市政管道建设标准偏低、管网系统建设不完善等方面原因,中心城区易涝点雨季时易造成道路积水,甚至会出现污水外溢的情况,影响居民出行安全。
其次在水资源方面,我市人均水资源量偏低,仅为全国中等水准的1/8,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等方面建设滞后。
最后在水环境方面,由于部分路段雨污合流或存在混接错接的情况,雨天雨污合流管道溢流严重,加之河道缺少生态补水,水体自净能力较弱,断面水质达标不稳定。
我市以入选第一批全国水弹性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深入调研,对症下药,综合施策,着力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一是构建“上蓄、中扩、下排”的治水格局,补齐防洪排涝短板。通过实施北雷水库、韩塬水库清淤、漆水河、沮河市区段卡口处进行扩宽等工程,有效增加上游超标洪水调蓄空间,保障城市段河道行洪安全。全市新改扩建北市区一二马路、耀州区西环南路、新区东环路、华夏南路等20余条主次道路共30余公里排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和雨水排放能力提标。实施丹阳片区和牡丹园片区雨水调蓄与生态修复工程,增加城市中心区域超标暴雨调蓄容积约12.6万立方米,工程实施后,主城区内涝防治标准将达到30年一遇。
二是坚持“留住天上水、用好再生水”,缓解人均水资源短缺问题。鼓励大规模的公司、居民小区、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最大限度留住、用足、用好雨水资源;通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再生水回用管网建设,逐步提升再生水水质,提高工业再生水利用率,探索提升市政浇灌、洒水等再生水利用比例,多余水量进一步经过牡丹园片区生态净化,退排入沮河作为生态补水。
三是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提升城市水环境。首先通过推进居住小区、公园绿地和道路广场等源头水弹性城市建设,降低初期雨水面源污染。其次推进管网雨污分流改造,补齐下游污水主干管,实现市政道路雨污全分流。同时加快开展雨污水管网混错接点改造,修复损坏严重老旧管网,减少溢流污染。通过以上措施,保障下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四是持续推动水弹性城市立法工作。三年示范期内我市将完成《铜川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和《铜川市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条例》两部立法。通过立法可有效理清体制机制,明晰各级各部门法定职责,规范和约束行业管理部门、建筑设计企业、管护单位的行为,形成稳定长效的管理机制。目前两部条例草案均已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计划年底前完成立法工作。
铜川市经上报确定的水弹性城市三年示范期建设任务包含53个项目共77个子项目,总投资57亿元,其中海绵投资约33.4亿元。截至目前,竣工项目21个,其余项目正在全面建设中,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安排,在示范期结束可以全部完工。
市民对于水弹性城市还是比较陌生,市民群众在哪些地方能看到已经建好的海绵设施,怎么才能让市民群众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
在项目设计中积极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书画公园、植物园、九州东道等项目的海绵设施旁设置了指示牌,简要介绍各类海绵设施的原理和功能。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比如新区华原道、长虹路人行道改造时采用的是透水铺装,下雨时,透水铺装的道路面层有密密麻麻的孔隙,它模拟土壤的孔隙结构,雨水通过这些孔隙渗透到地下,再通过一定的路径汇流下渗或排入雨水管道,不但解决了路面积水问题,实现“小雨不湿鞋”的效果,同时也补充了地下水资源。
在裕丰园小区和植物园能见到雨水花园,它位于地势较低的位置,雨水通过周边地形汇聚于花园中,里面种有丰富的耐水植物,通过植物和土壤的渗透、过滤,达到净化初期雨水的作用。同时,雨水花园在大雨时能发挥一部分调蓄功能,通过雨水滞蓄蒸发,能补充空气湿度、改善微气候,汇聚下渗的雨水也能补充部分地下水。
在印台区郦景小区等住宅小区,以及我市各大公园广场、主干道沿路的街头绿化中能看到下凹式绿地,其显著特征是绿化区域低于周边硬化铺装区域,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系统后,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缓慢的汇集到一个区域,可以延缓雨水径流,通过流动过程中的缓滞、渗透,有效减少雨水径流的产生量,降低其峰值流量,减少市政管网的运行压力。
在牡丹园片区雨水调蓄与生态修复工程中,通过设立海绵城市科普中心,常态化开展科普教育和理念宣传,让群众进一步深入认识、理解海绵城市理念。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按照示范城市建设工作要求,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按照国家相关工作要求,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聚焦解决城市内涝核心问题,切实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和安全韧性,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有效利用雨水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坚持全域谋划、系统施策,按照系统化方案确定的示范项目计划和“干一片,成一片”的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实施,会同技术服务单位共同加强项目督导考核和技术指导,确保示范项目有序推进,全面完成项目建设目标任务。
三是完善管控机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总结提炼,形成具有铜川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力量,将全过程管控机制落实落细,确保新改扩建项目全面落实海绵城市理念。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不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的宣传引导,进一步提升本地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方面技术力量的培训储备,不断提升广泛关注、广泛参与的浓厚社会氛围。
文件链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
习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22年4月住建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也对海绵城市建设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指出“海绵城市建设应通过综合措施,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中的“海绵”其实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十三五”以来,我市陆续创建了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城市、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通过国家的奖补资金,带动地方投资,漆水河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016年以来,我市以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编制完成了《铜川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10项专项规划,出台了105项相关制度文件,围绕系统治水、综合施策、全域覆盖,为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水资源紧张、河道水质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加大海绵城市建设,缓解有关问题。
2021年5月,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争取,我市成为全国第一批20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之一,也是陕西省唯一入选的城市,预计可争取中央奖补资金11亿元。自此,拉开了新一轮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序幕。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紧张、水质不稳定等问题,铜川在这三个方面面临哪些问题?
首先在城市内涝方面,由于市政管道建设标准偏低、管网系统建设不完善等方面原因,中心城区易涝点雨季时易造成道路积水,甚至出现污水外溢的情况,影响居民出行安全。
其次在水资源方面,我市人均水资源量偏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等方面建设滞后。
最后在水环境方面,由于部分路段雨污合流或存在混接错接的情况,雨天雨污合流管道溢流严重,加之河道缺少生态补水,水体自净能力较弱,断面水质达标不稳定。
我市以入选第一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深入调研,对症下药,综合施策,着力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一是构建“上蓄、中扩、下排”的治水格局,补齐防洪排涝短板。通过实施北雷水库、韩塬水库清淤、漆水河、沮河市区段卡口处进行扩宽等工程,有效增加上游超标洪水调蓄空间,保障城市段河道行洪安全。全市新改扩建北市区一二马路、耀州区西环南路、新区东环路、华夏南路等20余条主次道路共30余公里排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和雨水排放能力提标。实施丹阳片区和牡丹园片区雨水调蓄与生态修复工程,增加城市中心区域超标暴雨调蓄容积约12.6万立方米,工程实施后,主城区内涝防治标准将达到30年一遇。
二是坚持“留住天上水、用好再生水”,缓解人均水资源短缺问题。鼓励大型企业、居民小区、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最大程度留住、用足、用好雨水资源;通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再生水回用管网建设,进一步提升再生水水质,提高工业再生水利用率,探索提升市政浇灌、洒水等再生水利用比例,多余水量进一步经过牡丹园片区生态净化,退排入沮河作为生态补水。
三是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提升城市水环境。首先通过推进住宅小区、公园绿地和道路广场等源头海绵城市建设,降低初期雨水面源污染。其次推进管网雨污分流改造,补齐下游污水主干管,实现市政道路雨污全分流。同时加快开展雨污水管网混错接点改造,修复损坏严重老旧管网,减少溢流污染。通过以上措施,保障下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四是持续推动海绵城市立法工作。三年示范期内我市将完成《铜川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和《铜川市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条例》两部立法。通过立法可有效理清体制机制,明晰各级各部门法定职责,规范和约束行业管理部门、建设单位、管护单位的行为,形成稳定长效的管理机制。目前两部条例草案均已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计划年底前完成立法工作。
铜川市经上报确定的海绵城市三年示范期建设任务包含53个项目共77个子项目,总投资57亿元,其中海绵投资约33.4亿元。截至目前,竣工项目21个,其余项目正在全面建设中,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安排,在示范期结束可以全部完工。
市民对于海绵城市还是比较陌生,市民群众在哪些地方能够正常的看到已经建好的海绵设施,怎么样才可以让市民群众参与到水弹性城市的建设中?
在项目设计中积极融入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在书画公园、植物园、九州东道等项目的海绵设施旁设置了指示牌,简要介绍各类海绵设施的原理和功能。日常生活中大家很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比如新区华原道、长虹路人行道改造时采用的是透水铺装,下雨时,透水铺装的道路面层有密密麻麻的孔隙,它模拟土壤的孔隙结构,雨水通过这一些孔隙渗透到地下,再通过一定的路径汇流下渗或排入雨水管道,不但解决了路面积水问题,实现“小雨不湿鞋”的效果,同时也补充了地下水资源。
在裕丰园小区和植物园能见到雨水花园,它位于地势较低的位置,雨水通过周边地形汇聚于花园中,里面种有丰富的耐水植物,通过植物和土壤的渗透、过滤,达到净化初期雨水的作用。同时,雨水花园在大雨时能发挥一部分调蓄功能,通过雨水滞蓄蒸发,能补充空气中水分含量、改善微气候,汇聚下渗的雨水也能补充部分地下水。
在印台区郦景小区等居住小区,以及我市各大公园广场、主干道沿路的街头绿化中能看到下凹式绿地,其显著特征是绿化区域低于周边硬化铺装区域,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系统后,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缓慢的汇集到一个区域,可以延缓雨水径流,通过流动过程中的缓滞、渗透,有实际效果的减少雨水径流的产生量,降低其峰值流量,减少市政管网的运行压力。
在牡丹园片区雨水调蓄与生态修复工程中,通过设立水弹性城市科普中心,常态化开展科普教育和理念宣传,让群众进一步深入认识、理解水弹性城市理念。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按照示范城市建设工作要求,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依照国家相关工作要求,将水弹性城市建设作为推动我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聚焦解决城市内涝核心问题,切实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和安全韧性,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有效利用雨水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坚持全域谋划、系统施策,按照系统化方案确定的示范项目计划和“干一片,成一片”的思路,因地制宜、加快实施,会同技术服务单位共同加强项目督导考核和技术指导,确保示范项目有序推进,全面完成项目建设目标任务。
三是完善管控机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总结提炼,形成具有铜川特色的水弹性城市建设经验。逐步加强水弹性城市建设管理力量,将全过程管控机制落实落细,确保新改扩建项目全面落实水弹性城市理念。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慢慢地增加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的宣传引导,逐步提升本地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方面技术力量的培训储备,不断的提高广泛关注、广泛参与的浓厚社会氛围。
文件链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水弹性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