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入夏以来我国南方的连续强降雨,让不少城市发生内涝,市民被迫“看海”。我省也将逐渐进入今夏的主汛期,内涝和“看海”是否能避免再成新闻热词?如果城市规划建设成海绵型城市,降下的大部分雨水能收纳,少雨的时候又能排出以供利用,那城市内涝和地下水缺乏并存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昨天上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我省未来的水弹性城市规划。到2020年,我省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的面积都要达到水弹性城市建设目标要求,能收纳70%以上的降雨。
降雨时能存得住水,少雨时又不缺水。水弹性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又称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省住建厅副厅长郭风春说,各地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城市排水排涝基础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将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根据规划,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县城建成区1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县城建成区3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目前,我省住建部门、财政部门、水利部门正在全省开展水弹性城市试点工作。经过资格审核和竞争性评审,确定许昌、濮阳、焦作、郑州、洛阳、平顶山、商丘、安阳等8个城市为省级水弹性城市试点,省财政对获得试点的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除此之外,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需划定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明确分年度建设目标和任务。城市人口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50万—100万人的中等城市、5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面积原则上分别不少于30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5平方公里。到2020年,各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
海绵城市建设包括生态水系、绿地系统、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建设、海绵型小区和单位建设等。
郭风春说,海绵性生态水系建设,要结合黑臭水体治理,加强水系连通,严禁随意侵占填埋水体,逐步改造渠化河道、修复受损水系。通过建设滨水绿廊,实施岸坡生态化处理,建设海绵型生态水系。目前的城市河渠,还有不少存在河槽和河床硬化的现象,致使水体得不到净化,无法涵养水源,到最后成为死水甚至臭水。海绵型生态水系,则是通过尽量接近自然的生态水系,来实现水的循环流动。
按照规划,今年年底前,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要完成建成区直排污水截污纳管工作,建成1条以上海绵型生态水系。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建成区雨污分流,主要河道完成生态改造。
城市里的绿地不少,但为啥蓄不住水?郭风春说,这主要是绿化带高于道路的设计,致使绿化带内的雨水大部分都流到路面上,成为径流流出市区。海绵型绿地的理念,便是通过使绿地低于道路水平线,尽量多地蓄积雨水。
今后,我省各地在建设公园绿地时,需因地制宜建设小微湿地、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等,提升公园绿地对雨水的滞蓄和净化能力。
现有绿地系统要按照海绵型城市要求做改造,新建公园、绿地全部达到水弹性城市标准。今年年底前,各省辖市要建设1个以上海绵型绿地示范项目和城市道路示范项目,县级城市要建设1个以上海绵型绿地示范项目。
郭风春说,全省各地要建设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已建道路和广场可通过路缘石(编者注:俗称路牙子)改造和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
下沉式布局配套雨水调蓄设施。既有道路和广场海绵化改造随改造计划实施,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地面面积不低于40%。另外,根据要求,各类新建居住小区和各类大型公共建设项目落实海绵型城市建设要求,老旧小区改造同步考虑水弹性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