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是典型的江南平原水网城市,全市河湖水域面积170.41平方公里,水面率18.30%,河道长度为2821公里,河网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3公里。该市地处太湖流域地势低洼地区,全市平均高程约3.4米,采用圩区形式防洪排涝。近年来,因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2021年台风“烟花”期间外河水位超百年一遇,刷新历史极值,城市洪涝安全韧性面临极大挑战。对此,昆山市积极做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将水弹性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城市更新和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具有江南平原水乡特色的海绵更新之路。
自2022年入选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昆山相较于之前的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建设,更看重系统性与整体性。在建设中,不局限于单体项目的独立作用,而是着眼于源头、过程、末端的系统建设,提升水弹性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建设小雨不积水的微排水系统。将雨水径流控制在源头地块内,能有效提升区域管网排放能力,降低内涝风险。按照22.5毫米降雨量来控制,可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源头对雨水径流的控制相当于提升了排水管网的标准。将城市排水管网的标准重现期设为2至5年(短历时,1小时),其中2年一遇的小时降雨量为46.48毫米,5年一遇的小时降雨量为55.77毫米。以昆山市庙泾圩为例,片区内通过新建改造41个源头类海绵项目,新增调蓄容积9.3万立方米,可提升片区内原2年一遇管网排水能力至5年一遇。
建设管渠排放的小排水系统。为实现积水点和内涝风险区有效消除,昆山市紧密结合城市污水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等工作,着力推进雨污水管网同步排查与改造。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期间,城市集中建设区内共实施超过81公里的雨水管网提标改造,加强完善和提升了城市市政排水系统。
建设蓄排并举的大排水系统。紧密结合城市更新、公园城市建设等工作,利用水乡生态蓄滞空间,按照“织水成网、绣绿成环”的原则,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期间,共实施黄河中心河等30余条骨干河道畅通整治,建设森林公园、大渔湖公园等具有水体调蓄空间的雨洪调蓄公园40余座,提升改造庙泾河、张家港河、夏驾河等“七横四纵”生态廊道,全方面提升了圩区蓄排能力。
海绵示范城市建设,离不开因地制宜和探索创新。昆山市自2009年起便致力于将低影响开发、水敏型城市等国际先进的治水理念融入本土项目。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成功孵化并培育了超过370家水弹性城市建设相关企业,研发出了涵盖多个领域的20余类海绵产品,为水弹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上的支持和产品保障。创新驱动已成为昆山市水弹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柱,持续推动城市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积极探索下沉式操场设计。针对学校季节性使用以及强降雨高发期多集中在暑期的特点,昆山实验中学、巴城高中等校园海绵项目中探索利用梯级流动以及底部连通的内外环排水沟,将雨水有效汇集到运动场绿化下方的蓄水空间。该设计不仅解决了汛期校园的排水难题,还为校园的绿化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是昆山在水弹性城市建设中创新思路的生动实践。
构建高效的地表径流排水通道。通过优化城市竖向设计等措施,建设地表雨水径流通道,确保雨水能够就近顺势快速排入河道,可有效分担地下管网排水压力,还能增强城市排水系统在极端降雨情景下的安全韧性。以昆山市博士路、虹祺路海绵项目为例,通过创新性采用“V型”设计,市政道路变身为地表雨水行泄通道,路面积水得以快速排出。在昆山正仪蟹船上岸(一期)公共建筑海绵项目案例中,取消了传统的雨水管渠灰色排水设施,尊重“街随河走,屋顺河建”的空间基因,利用水乡丰富的自然湿地自然肌理,让雨水径流全部经地表海绵设施排放入河,在延缓径流峰值的同时削减了径流污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去除率分别达到84%和67%。
建设旱涝两宜的韧性河岸。制定《昆山市生态廊道技术导则》等技术指南,强化滨水空间的管控和引导,积极建设弹性滨水岸线。以昆山市张家港河生态廊道为例,项目充分的利用原有水体、洼地、排水沟等因地制宜构建河岸两侧的缓冲带,并沿绿道沿线建设水下森林、表流湿地等生态绿色海绵设施,对地表径流进行截留和纳污,廊道全线%的可渗水区,暴雨径流得到一定效果控制,在拓展蓝绿公共空间的同时,还增进了民生福祉。
海绵城市作为中国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强调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拥有非常良好的“弹性”。这种理念与美丽城市建设的愿景高度契合。美丽城市的建设不仅仅关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度,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海绵城市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昆山以国家海绵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聚力建设江南美丽宜居城市。
系统治涝,城市更具韧性。自成为示范城市以来,昆山市城市集中建设区大部分范围里内涝防治能力从约5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内涝积水点得到一定效果动态消除,可透水地面面积达40.85%。2024年汛期,昆山市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台风“贝碧嘉”,全市基本安全度汛。
协同减污,城市更加宜居。截至目前,昆山市共建成321条幸福河湖,180条劣Ⅴ类水体已实现动态清零,国省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新增、改造绿地面积498公顷,建设区绿地率41.78%,绿化覆盖率44.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
蓝绿交融、人水和谐,是美丽宜居城市的基础要求,也是昆山市水弹性城市建设成果的真实写照。在海绵示范城市建设的影响下,昆山市民实现了“开门见绿、出门见景”的美好愿景,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也更加真实。
就职于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主要是做水安全、水环境、生态市政等领域规划设计工作。主持或参与城市规划设计、科研课题、公益服务等20余项。
共话行业发展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广西—四川建筑产业合作与发展交流推广活动举办
11月28日,广西—四川建筑产业合作与发展交流推广活动在成都市举办,来自广西与四川两省区的建筑、房产行业企业100余名代表相互交换名片,分享企业经营特色和发展规划。
11月28日,由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主办,湖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和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承办,湖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协会等单位协办的全省房屋市政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岗位大练兵 技能大比武”决赛在武汉圆满落下帷幕。
近年来,西昌市坚持把古城保护放在第一位,秉持正确的保护理念,全面保护好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推动古城风貌恢复提升以及文旅深层次地融合,走出了一条传承创新之路。
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的东南角,绿植点缀着一处花园式建筑,你可能想象不到,这里是为片区居民提供热力的能源站,家家户户的暖气就是由能源站来“加热”的。
近日,河南省漯河市城市管理局持续加大督导力度,聚焦渣土运输、道路扬尘、餐饮油烟、可燃物禁烧、清扫保洁等领域,要求城市管理系统各单位、网格要充分的利用“平台+网格+快反+融合+铁脚板”的“五位一体”工作架构,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坚决打好冬季蓝天碧水“保卫战”。